本報記者 曹沛原 通訊員 黃圣鳳 黃斌隆 高林
面對100多公里邊境線與數十萬邊民發展需求,廣西靖西市依托龍邦口岸國際樞紐與邊民互市政策紅利,加速“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升級。
在此過程中,廣西靖西農商銀行以“信貸+結算+普惠”三位一體服務模式,通過創新金融產品精準賦能加工企業、邊貿合作社及個體邊民。
雙輪驅動
護航口岸經濟發展
依托沿邊地區資源優勢,靖西市大力發展加工產業。“近年來,我行緊扣邊民互市貿易加工企業金融需求,通過‘信貸+結算’雙輪驅動,充分整合資源,全面支持邊境地區經濟發展。”靖西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王治建表示。
坐落于龍邦口岸加工園區的廣西佰晟食品有限公司,作為龍邦口岸“邊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的代表企業,擁有5000平方米現代化車間、2條生產線及大型冷藏庫,主營凍蝦、凍巴沙魚等水產加工品,月均產值超3000萬元,當前產品持續走俏,亟需投入更大資金擴大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隨著靖西農商銀行2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注入,公司有望突破產能瓶頸,進一步激活龍邦口岸加工產業集群的發展潛能。
同時,為做好結算服務工作、打通客戶資金流轉堵點,靖西農商銀行為邊民、合作社等提供“邊民貸+邊貿結算專戶”邊民互市貿易結算模式,覆蓋互市貿易全鏈條資金管理,最大程度地保障資金安全,并優化跨境人民幣結算,縮短資金到賬時間、提高效率。截至今年5月末,該行邊貿結算量達4866.2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261.57萬元。
落實政策
鑄就富民強村“共同體”
靖西農商銀行積極響應國家穩就業政策號召,深入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惠民工程,通過優化服務流程、強化政銀聯動,實現“政策宣傳-需求匹配-貸款落地”閉環,護航小微企業發展,顯著提升創業群體融資可獲得性。
在“老鄉家園”配套產業園靖西市廣康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廣康食品公司”)加工車間里,78名工人正熟練分揀金黃的堅果。他們大多是康城社區易地搬遷群眾,如今實現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以上。這一變化的背后,同樣是靖西農商銀行通過“創業擔保貸款”精準滴灌當地企業成果,形成“扶持一企、帶動一鏈、富裕一方”態勢。
靖西農商銀行在得知廣康食品公司因更新設備、增加庫存、拓展海外市場等出現資金缺口時,主動對接并深入企業實地調查,在短時間內完成貸款調查、審查和審批等流程,順利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00萬元,為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打下基礎。如今,廣康食品公司通過產品落地加工、銷售,單品全年可達240柜,年加工產值3億元以上。
據介紹,廣康食品公司以“股份合作+資產租賃”合作經營方式,構建“公司+村集體+合作社+搬遷戶”利益共同體,助推村集體經濟分紅超110萬元/年。目前,企業帶動38個抵邊村年增收760萬元,培育澳洲堅果種植基地5000畝、紅皮花生種植區1200畝。
截至今年5月末,靖西農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41億元,投放創業擔保貸款323戶、余額7131.28萬元,直接支持創業主體323人,并帶動產業鏈就業698人,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與個體工商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斷提高創業群體金融服務質效。
普惠直達
激發邊貿末梢新活力
走進靖西市龍邦鎮護龍村,整潔干凈的村道兩旁是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在800米長的邊關風情街上,村民們開設20余家越南特產店,節假日期間店鋪日營業額可達3萬元。
“在龍邦鎮圩日,我們經常能遇到靖西農商銀行工作人員現場為大家普及金融知識,講解反洗錢、防范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等內容。”護龍村村民蔣先生說。
據悉,靖西農商銀行開展常態化金融知識宣傳活動,不定期地向龍邦口岸周邊商戶宣傳減費讓利、支付為民等金融知識,向越南籍邊民介紹該行針對外籍來華人員一站式開戶服務、受理外卡支付方式及保障支付安全的措施,拓寬宣傳范圍。

靖西市龍邦鎮村民在水果攤位為游客挑選水果 黃圣鳳/攝
家住護龍村排干屯的楊先生一家,在龍邦口岸附近做水果生意已有幾年,在其攤位購買來自越南的榴蓮、青柚、菠蘿蜜等水果的游客絡繹不絕。
“平時我們都在龍邦邊民互市區進貨,一個月能賣1000多斤水果。”問起銷售情況,楊先生邊招呼客人邊笑著回應。此前,楊先生曾與靖西農商銀行有業務往來,很滿意該行提供的金融服務,現在計劃再向該行申請一筆貸款,用于新建房屋、裝修,持續提升幸福指數。
靖西農商銀行龍邦支行行長農顯藝介紹:“為強化企業、合作社、邊民聯動,靖西農商銀行針對專業合作社,推出合作社貸款,例如,通過300萬元貸款支持靖西市勇晟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
圍繞邊民這一群體的邊貿需求,靖西農商銀行還創新推出具有純信用、免抵押、支持小額靈活融資特點的“邊民貸”定制化金融產品。截至今年5月末,該行已發放“邊民貸”4758筆、金額3.38億元,精準支持數千邊民,激發邊貿發展潛力。
下一步,靖西農商銀行將持續深化“口岸金融”服務模式,以“真金白銀”落實國家興邊富民戰略,正如靖西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永政強調的:“金融服務要成為助力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及時雨’,紓困企業、賦能產業、潤澤邊民。”
(編輯 汪世軍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