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力輝
鹽堿地被稱為“大地之殤”,其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難題。黑龍江省大慶市域內存在多處鹽堿化土地,植被稀疏,積水成洼,堿斑四現,防風固沙能力差,既危害草原生態,又易導致農作物低產。
近年來,大慶市聚力開展鹽堿地改造和補充耕地工作,喚醒鹽田“沉睡價值”,構筑糧食增產“潛在糧倉”。
鹽堿地改造是一項涵蓋“建立排灌、電力鋪設、田塊劃分、鋪設田間道路、深耕平整土地、泵站建設、噴灑土地改良劑、培肥土壤、農作物種植”在內的綜合性工程,資金需求量巨大,迫切需要金融助力。
農發行大慶市分行主動融入大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為鹽堿地改造項目提供金融助力,擦亮“農地銀行”品牌。該分行深入分析轄內鹽堿地整體情況、治理資金缺口、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開展重點營銷,靶向發力為鹽堿地改造企業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為鹽堿地改造項目審批貸款,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農發行大慶市分行黨委委員劉博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我行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創新‘農地+’系列融資模式,全力支持鹽堿地綜合治理,為改造項目賦能增效。”
夏至剛過,恰是農耕好時節。記者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雙榆樹村見到,在農發行信貸支持下,當地的鹽堿地改造工作如火如荼,經平整后的鹽堿土地再經拋灑改良材料、灌水打漿、排水等多道程序,完成“洗鹽洗堿”,土壤指標檢測數據顯示,改造后已達到水稻種植土壤標準。
大慶市地原生態修復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曲宏斌對記者表示:“這個項目采用脫硫石膏改良技術,改良后土壤的pH均值由10.1降至7.8,含鹽量、堿化度等指標均符合水稻種植條件。”
據悉,2024年,在該分行信貸支持下,已有面積2531畝的鹽堿地被改造為2088畝水田,種植水稻后,測產達到每畝858斤,總產量突破160萬斤,實現當年改良、當年達產、當年驗收、當年入庫的喜人成就。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農發行大慶市分行累計投放包括鹽堿地綜合利用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在內的農地貸款0.15億元,農地貸款余額10.64億元。
農發行大慶市分行行長姚程對記者表示:“未來,我行將堅守‘三農’發展主責主業,堅決扛起服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政治責任,全力支持鹽堿地綜合治理,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讓鹽堿地里飄出‘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