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7月15日,Canalys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滑1%,迎來該行業連續六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下跌。
在這一背景下,國內手機市場目前雖整體穩健,但不排除未來出貨承壓。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季度觀察報告,2025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預計同比增長1.4%。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手機賣場時了解到,消費者換機周期普遍延長至32個月,部分門店客流量同比減少15%,但搭載AI功能的機型展示區咨詢量逆勢增長40%。
2025年上半年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在“補貼政策+AI技術”的雙重作用下呈現出新變化。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半年呈現了‘總量承壓、結構優化’的態勢,折射出行業正在經歷深層次變革。市場一方面由于消費者換機周期延長、技術迭代放緩與廠商的多維博弈,出貨增速可能放緩;另一方面在補貼政策與AI技術的驅動下,出現不少新機遇。”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北京南二環一家商場手機售賣區的AI體驗區,一位老人在華為品牌柜臺前駐足詢問,“這臺手機自拍效果好嗎?”另兩位顧客則在詢問導購有關手機AI修圖功能的問題。OPPO門店的銷售組長小李指著監控屏幕告訴記者,“工作日下午客流比之前少了,但周末AI機型體驗總要排隊。”
而OPPO門店的一位導購告訴記者:“補貼政策實施后,今年前6個月,五六千元價位段手機銷售量在手機總銷量中占比持續提升,銷量增速在50%以上,而六千元以上未納入補貼的機型則下滑了2%。”
事實上,補貼政策也引發了手機行業格局的變化。例如,頭部企業憑借產品優勢獲得了更多的補貼資源。7月15日,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華為出貨量為1250萬部,以18.1%的市場份額重回首位;vivo、OPPO、小米、蘋果分列第二至五位。
記者從多個一線經銷商處獲悉,目前,國內主流手機廠商正在實施“三線并進”策略。其一,清庫存,手機廠商普遍在今年將促銷節點增多、節奏加快,讓渠道中的庫存水平保持健康,在線上渠道,國內廠商銷量的約七成來自舊款機型;其二,拓服務,華為、vivo等品牌均在上半年通過“終端創新+服務升級”組合拳實現突圍,以進一步激活消費市場;其三,攻AI,手機廠商不僅在AI技術創新上“想辦法”,端側大模型也已經成為小米、榮耀等品牌的主要賣點。
2025年被業內視為“AI手機元年”。Canalys預計,2025年全球AI手機滲透率將達到34%。今年上半年,華為PuraX系列首發鴻蒙Next系統,實現AI實時翻譯響應速度提升3倍;OPPO將AI影像算法下放至2000元機型,帶動旗下Reno系列銷量增長。
國泰海通科技資深分析師李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部分AI手機由于端側算力限制而出現體驗割裂,開發者生態也普遍尚未成熟。AI手機在近兩年里還需解決實用價值、價格敏感、系統協同等諸多問題。